Friday, November 29, 2024

欺凌/Trolls?

早前小朋友跟我講到他覺得自己在學校被人欺負的情況,了解之後明白情況不太嚴重,而和他傾談之下,他也明白自己都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不過當我在和小朋友傾談,聆聽他的想法的時候,我都心想自己小時候好像沒有被欺負的情況,最嚴重也只不過是被一兩個人冷對待。好像想不到什麼自身經驗和女兒分享,想不到這兩天就立刻在網上遇到這個情況,其實也只是一件小事。不過都想知道欺凌的正式定義是什麼,便上網看看。讀着讀着漸漸變了從第三方角度看自己的小經歷,反而覺得自己之前生氣有些可笑有些無聊,其實也沒有什麼好生氣的。

但希望這個經驗可以幫到我將來萬一小朋友有類似經歷的時候,我可以設身處地地引導他講出自己的想法,幫助他找到如何面對被欺負的方法...當然最好小朋友沒有這個需要。亦都要記住不要胡亂稱呼小朋友做欺凌者或受害者,這樣標籤小朋友會有負面影響。

以下是幾段關於網上欺凌的定義和提議,以此為記。

Poisoning the well (or attempting to poison the well) is a type of informal fallacy where adverse information about a target is preemptively presented to an audience, with the intention of discrediting or ridiculing something that the target person is about to say. (wiki, finmasters.com)

Internet trolls intentionally try to provoke or offend others in order to elicit a reaction. Trolls and cyberbullies do not always have the same goals: while some trolls engage in cyberbullying, others may be engaged in comparatively harmless mischief. A troll may be disruptive either for their own amusement or because they are genuinely a combative person. […...] (wiki - cyberbullying)
The methods and motivations of trolls can range from benign to sadistic. (wiki – trolls)

What to do if you are being trolled (Centre for Countering Digital Hate (CCDH)’s advice):
• Don’t respond
• Block the trolls’ accounts
• Don’t post online that you’re being targeted
• Take some time out from social media [……] (BBC)

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realise you have trolled someone?
“If you have done it without knowing it or done it 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 as an act of revenge or retaliation, then you should apologise in writing as soon as possible. A written apology can go a long way,” said Dr Griffiths. (BBC )

Why we shouldn’t label a child “bully” or ‘victim”: https://www.bullyfree.sg/bullying/labeling-a-child/

Thursday, November 28, 2024

變態媽媽

我的小朋友有個變態媽媽,以下是節錄自我和我sibling對話的:

R: I remember we would play teacher games when we studied. Studying for exam was so much fun.

R's Sibling: Only you’d think so

R: 😮

其實就是知道自己從小到大對讀書的心態比較不正常,所以一直以來我都要不停提醒自己,不可以將自己的標準放到小朋友身上。常常覺得教小朋友(讀書)很難拿捏,一方面怕自己要求太高,另一方面又怕自己放得太鬆。不可以幫她們讀書、不可以太高要求;要引導和鼓勵,幫助他們獨立自主學習。但有時又覺得自己是不是太寬鬆,尤其是面對一個喜歡低投入的小朋友(do the bare minimum)。雖然我相信小朋友的將來是他們自己掌管,但作為父母至少要讓他們打好穩固的基礎吧。近年作為父母的大概都面對同樣的疑難,好矛盾好掙扎。

Friday, November 15, 2024

選學校考慮 - 國際vs本地

孩子報名幼稚園和小學也有考慮國際vs本地學校,什麼時候開始讀國際學校等等。家人一直心繫國際學校,而我則對國際學校有保留。到後來更加發現原來除了國際學校和本地學校,還有很多不同的有國際海外公開試課程的私立獨立學校PS及私立學校,而很多本地學校也有30%至50%學生最後可以考外國公開試。

歸納一下我在考慮「本地 vs 國際 vs 私立獨立學校PIS vs 私立」的時候的其中一些因素:

  • 中文的重要性:非常重要
  • 繁體vs簡體中:偏向繁體中文
  • 高中考試制度DSE/IBDP/iAL/mix:希望有外國考試制度的選擇
  • 海外還是本地升大學:偏向海外,但香港也可以考慮
  • 是否有後備方案/打算中學去外國:有
  • 學費及相關費用
  • 傳統vs新派vs IB PYP/MYP vs 等等教學方式:對PYP MYP有保留
  • 學校的升學支援:重要
  • 公開試成績與校風:是考慮因素
  • 普教中:沒有影響最終決定
  • 英文語境:自己可提供
  • 學校分級是根據學年還是calendar year cut off? 想選擇Calendar year編配班級的學校
  • 有沒有FP增加小學中學才轉國際線的機會、
  • 有些家長覺得國際學校校風不夠純樸/乖-考慮自己能否接受到:外國大的家人期望學校比較國際化/開放的,不想太本地

其中一個我對國際學校有猶豫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有PYP在讀家長朋友表示學校沒有課本,作為家長她不清楚學校教什麼、不能/不會/不用和小朋友溫習學校所教的。另外有可能因為疫情,初小已經有大量網上功課,家長很難跟及支援小朋友。朋友的小朋友中文水平接近外國人程度,小朋友亦沒有動力去追中文。也不見得小朋友因為讀了PYP而變得充滿好奇心和熱愛學習。(當然現在知道其實ESF其實和家長溝通都算緊密,家長亦有辦法可以知道課程進度。)

雖然偏向選擇國際模式,但由於本來不打算在香港長住,所以大女選學校只是隨意在家附近選擇了幾間有B1A/B1B中學的幼稚園報名,希望孩子能在香港先學些中文。報考幼稚園的時候,因為以上種種原因,兩位小朋友都分別收到但拒絕了國際學校的offer。不過亦因為以上的原因,大女在傳統學校至高小的時候便開始感覺到傳統本地學校的不足,而希望在高小或升中時轉往一間更加國際化的本地或PIS/國際學校。

到最後,選擇那種學校,什麼時候轉什麼學校,每個家庭的考慮和決定都不同。但不論在國際學校、私立獨立學校、還是本地學校,我認為家長在孩子的學習路上應該以讓小孩子可以盡快獨立處理學校學習上的事情為己任,雖然不應該干預太多,但一定要知道小朋友在學校學什麼、遇到什麼學習上的困難、是否需要支援。不要因為想/以為家長可以完全放手而讓孩子讀國際學校。


Wednesday, November 13, 2024

學校學生淨退學率attrition rate 疑團 - Myth Buster

早前見網上大家對有學校學生人數attrition rate(淨退學率)有興趣,說實話,單看一間學校沒有意思,所以我找了幾間學校數據比較一下,看看大家是有偏見和過分憂慮,還是是一個值得擔憂的現象。有些人話如果俾小朋友入XXX學校,未畢業就已經有一半同學走咗去外國升學,怕唔怕影響小朋友無心機讀書,我一路都覺得是過慮。說實話,根據學校的背景目標家庭,我不覺得SSC/ MPS/CKY的淨離校率就算高有什麼問題(但其實他們的比率並不高),純粹是不希望大家看着兩個數字,未分析便恐慌。分析在公海應該很難找回來,所以在這裏留底方便翻查分享。

SPCS正好證明了,超過一半同學走咗,留低的同學成績都可以不受影響,讀得好好。至於學生離開的原因,每個人的原因都不同,但每間學校的都大同小異。而我唯一諗到人數銳減的理由就是因為學校寧缺勿濫,不多收插班生(update:SPCS家長confirm之前一直係冇收插班生的,學校前兩三年開始收插班)。結論就是,學生淨退學率has probably been higher in recent years,希望家長們不要拿着單一間學校的數字未有分析比較,便去擔憂。

  • Compounded % // simple %
  • CAIS 23.8% // 13.4%
  • SPCS: 10.1% // 7.86%
  • SSC: 9.8% // 7.71%
  • YW: 7.2% // 6.02%
  • SPC: 7.9% // 6.51%
  • GH 5.34% // 4.67%
  • VSA 6.4% // 4.58%
  • CKY: 6.4% // 4.58%
  • DGS: 6.1% // 5.20%
  • SJC: 5.4% // 4.72%
  • SPCC: 5%
  • MSS: 4.7%-5.98%
  • DBS: 3.7% // 3.4%
  • HYS: 2.57% // 2.41%
  • ESF RC: 2.67% // 2.47% (2022: 退學率高達12%但全數收回有凸)

Details & Source - 數據年份大約都是2022 -2024左右,有錯請指證。:

  • CAIS: Y7 143 人,Y12 28
  • SPCS S1 246,S6 130
  • SSC S1 199, S6 107,6年走92人
  • YW S1 205,S6 131
  • SPC S1 210,S6 128
  • GH S1 246 / S6 177
  • VSA Y1 220人,2024 IBDP 99人考,12年走121人 
  • CKY Y1 180, Y12 81人,12年走99人
  • SJC S1 180,S6 129,6年走51人
  • DGS S1 205人,S6 141人考iAL DSE,6年走64人
  • SJC S1 180,S6 129
  • SPCC 全校1193為學生,全年60人走
  • MSS 前三年每年平均有4.7%-5.98%學生退學
  • DBS S1 245人,S6 195人,6年走50人
  • HY S1 180 / S6 154
  • ESF RC Y1 168, Y7 168,  2023 IBDP 139. [2022 # withdrawal 243 vs. total 2066 students with the most left in Y6. 2023 136 withdrawal with the most leaving in Y9]

Compound % formula: [1-(#S6/#S1)^(1/#yr)]

Simple % formula: 每年平均離校人數/ 小一或中一學生人數

GH - S1人數根據校網admission FAQ, S6 2023-24 school report page 7
HY - S6 2023-24 school report P.16 F6 students who took DSE ,S1 根據星島及HK01新聞的收生人數


p.s.: 然後有家長又提出問題是擔心學校會勸退,這個現象很多學校包括津直都時有聽聞,但這就要留待其他在讀家長解答。
p.p.s. CKY 2019年128 個IGCSE2021 年81個IBDP應該係咁引起當時討論

Wednesday, October 30, 2024

讀報章學中文 Newspaper

 自從今年經學校為孩子訂閱印刷版報章之後,每天我都盡量和小朋友(中至高小)閱讀一兩段新聞。通常會讓小朋友揀選,只會閱讀標題以及導言部份,之後根據小朋友的興趣再傾談新聞內容,如果有興趣便再閱讀。

在此之前由於學校沒有報紙訂閱,有時自己買報紙和小朋友閱讀,但因為不是天天買天天讀所以很難養成閱報的習慣;亦有嘗試用免費報紙,但免費報紙偏向用口語化的中文並不適合學中文,而且免費報章選擇印刷的內容範圍都比較狹窄,國際新聞少之又少,對中文詞彙以及了解時事等都極不足夠。

從學中文的角度,新聞很多法律性、政治性字詞都不會在小學書本出現。雖然如此,詞語特定用法如果不多讀報紙或聽新聞,其實真的很難學得到。幸好因為新聞用詞其實重複性比較強,所以每天讀新聞學中文的成效暫時似乎不錯。

為了增加小朋友對讀報的興趣,有時會輪流扮演新聞報道員的角色。但小朋友學習動機始終是最重要的,有時感覺現在仍是在一個拉牛上樹的階段,唉

好像上圖關於法律的新聞,會用「意圖妨礙司法公正」,又例如火警新聞很多時都會說「消防出動一條喉及一隊煙帽隊灌救,最終將火救熄,事件中無人受傷,消防正調查火警原因。」





Monday, October 28, 2024

用心做好小事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

之前見到社交媒體大家提到當家長努力為小朋友去考名校的時候,究竟小朋友的意願如何。那位家長問小朋友

你寧願入一間點樣嘅學校?

1.) 身邊啲同學小小叻,自己做最叻嗰D

2.) 身邊啲同學個個都好叻,自己小小叻

那位小朋友說「身邊啲同學個個都好叻,自己都努力做好叻。」


細仔是一個好勝心頗強的小朋友,而且也算鍥而不捨,於是我又問問他。他大致上說:我要做叻的小朋友,但係唔係(淨係)讀書,而係我對人都要都要好好的。

聽完他的答案我都覺得有少少唔好意思。人哋媽媽小朋友準備考小學選小學,問這個問題無可厚非,而她小朋友的答案簡直是家長所夢寐以求的。但我小朋友已經入了小學,我問就有少少膚淺了。不過我是非常欣賞我仔這個答案,為他感到驕傲。當年幼稚園畢業的時候做了關於聖德蘭修女Mother St Teresa的畢業劇,劇中提醒我們要「用心做好小事」(Don't look for big things.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 )。看畢那次的演出之後,我也常常以此提點孩子們。

無獨有偶,大女之前也被人問到一個類似的問題,而她的答案大約是:希望做一位喜歡學習,對學習充滿熱誠的學生。她亦希望選讀的學校不只要求/收學術高成績好的學生(亦因為她不是一位學術最高的學生😊)。我亦都為她的答案感到非常驕傲。

雖然學術方面仍在努力中,但在小學甚至初中階段,我的目標是要他們能夠學會學習並好好吸收老師所教的知識、打好基礎便可以了。小朋友能夠以喜歡學習、好好對待別人為目標,我希望這表示我養育孩子的方法是在向對的方向走。


Sunday, October 27, 2024

忘了初心的港大同學會小學/書院 HKUGA?

當年考小學的時候,港大同學會小學是其中一家熱門學校。在網上見到很多家長提議大家閱讀學校出版的介紹書去更了解學校。為更了解學校,我借了由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編輯小組 著的《明德格物共圓21世紀教育夢-- 一羣港大校友在辦學路上》細閱。當年讀完這本書之後非常真心考慮,希望小朋友可以入讀這間「不只取錄組別高的學生」、不是在社會和制度底下逼出來的精英制學校。

不過有幾點疑問,當時在forum留言但未能得到什麼正面回覆。由於都用了很多心機時間去閱讀並分析這本書及學校資訊教學,所以留在這裏給自己和大家做一個參考。以下是改編了的版本。另外也加上自己的其他考慮因素放在下面。

  1. 其實我不明白到時機成熟可以增加公開試選擇時,為什麼港同選IAL,而不是辦學初期希望搞的IB (《明》p.39))。而到最後如要考DSE,最終也是有背誦死記。我絕對不介意一間全本地學制的學校,但當學校的選擇和當初的理念背道而馳,然後諸多原因,那麼我作為非常欣賞學校當初辦學理念的家長,我不知道港同和其他新派直資有什麼分別,所以我會重新審視學校其實如何實行當初的理念?執行能力有幾強?目標有幾明確?學校辦學初期所提及的理念有幾多是真正能夠付諸實行的? 港同於2006創校前已經表示希望開到IB。優才於2018開辦IBDP,地利亞2019。港同是後知後覺/不夠地利亞爭/學校資源及能力問題/學生家庭資源問題;還是因了解(IB)而放棄,覺得DSE +純理科iAL比IBDP更符合學校模式和當時的學生?不知港同放棄創校計劃的IB的真正原因,但官方答案是: https://www.stheadline.com/parenting/3166342/直資選校-港大同學會擬推英國高考IAL課程-加強疫下身心靈輔導
  2. 我很欣賞港同的理念和願望:是希望學校不只關心成績及取錄組別高的學生、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明》p.17)。這些要做到一點也不容易。我以為港同是升值能力高的學校,但很多家長提到要外補,功課少但要求高,學校課程教得快考得深。中游的學生會不會跟唔上,溫書通宵達旦?而當學校有成績組別高的學生選擇時,還會選擇一個成績組別較低的學生而在去因材施教嗎?還能夠有教無類嗎?
  3. 學校一方面說不介意學生成績,甚至在網上訪問時都說其實成績不是最重要但着重學校最後的分數表現(《明》p.89, p.123)。學校雖然有很多課外活動,校隊卻只有精英才入到,(當然精英應該都想入校隊,而學校越來越多精英,非精英的同學大概只能做啦啦隊)那港同學校的不也是精英制學校嗎?

這本辦學團體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出版的「明德格物圓21世紀教育夢─ 一群港大校友在辦學路上」,建議有興趣入讀港同的家長不要讀,知道太多關於創校時的理念想化和過程,對我而言反差有些大。


除了以上疑問,其他比較個人的因素包括:小學校舍大小、環境和位置;中文小學;書院沒有IB課程選擇。另外,谷友亦提出學校公開試的成績,令人見到學校拔尖做得非常好,但有理由懷疑學校相對不太注重保底[DSE 5+率高(2024: 46.3%, 是B1A水平),而332A大約是B1B尾水平(2024:85.5%) ]。港同是好,但還有很多其他很好的B1學校。每位家長也有各自的考慮因素,心目中都有一個排名表。


也有人問我,一間學校難道有最高等級成績的學生也不收嗎?其實我不知道,但我心目中也有一些學校似乎可以做到,ESF小學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只要合乎基本要求便可以入讀;瑪利曼、赤柱聖士提反也更加非常重視小朋友及家庭與學校文化及理念是否一致。當然你也可以說這些只是B1B學校,根本沒有條件去選擇最高等級成績的學生。其實每位家長也有各自的考慮因素,心目中都有一個排名表。反正我不是非神級學校不入的家長,也沒有要力谷小朋友名列前茅,我比較喜歡一些在接近上游位置的學校;這些有能力把成績高的學生送上最好的大學或香港追捧的神科,但仍有空間給小朋友自由發展的學校。


如果家長是要有外國+本地課程選擇、新派教學模式、B1A/B成績的學校,港同仍然是一間很好的學校,有興趣這間學校的家長,不如多聽學校校長們講話和訪問知道學校現在的方向應該會更加稱心滿意:例如近來聽過書院副校長的一個FB live訪問,其實有講到(1)學校要經過三輪面試去選擇學生,因為學校不單止看學生成績,亦都希望選出一位能夠與人協作,溝通能力強的學生。(2)另外副校長多次重申,港同不是活動教學不是Happy School學生都要操卷,但是不過着重學生全面參與學習過程,相比起單向授課,這樣高參與度的學習方法其實是很吸引的

Saturday, October 26, 2024

漫畫學中文 comics

之前讀到台灣人曾世傑寫的《有效讀寫》,書本大致上是教大家如何幫助孩子學中英語文。裏面有幾個很有用的章節,其中一章講道如何幫助中文弱的中學生培養閱讀能力;另一章講到如何提升專注力,我都獲益良多,要慢慢寫筆記。

作者在書中推薦利用金庸漫畫書吸引小朋友看書。自己一直想小朋友讀金庸,不過不知如何入手,既然有好的金庸漫畫介紹便立即行動。本來以為大女對武俠小說未必有興趣,所以極力向她介紹郭靖黃蓉這條愛情線。怎料,讀到郭靖才剛出世,兩位小朋友已經被迷倒了。小朋友還奇怪為什麼每個章回都會在最緊張的時候停下,每晚都聽得他們心癢癢的。實在太喜出望外,不得不記下來。 自己也喜歡讀漫畫,但一直對利用漫畫書去吸引小朋友愛上閱讀有保留,擔心小朋友只會喜歡上圖畫,未必對文字有興趣,覺得繪本都可以令小朋友喜歡閱讀。不過留意到細仔因為幼稚園的時候閱讀Wings of Fire的漫畫書,升小後見到同學讀Harry Potter英文小說,便忽然決定自己要讀Wings of Fire 小說版,毫無難道的在五歲開始閱讀一本超過300頁而紙張泛黃的英文小說從此對漫畫改觀。我相信漫畫相比繪本能夠涵蓋更多故事情節,角色一眼神交換,一切已經盡在不言中;同一時間言簡意賅,當中很多四字成語/用字都頗優美。

無論這套漫畫能否吸引小朋友讀金庸小說,故事中講到宋朝靖康之難、鐵木真的事蹟、古人的生活、佛道儒家思想,應該都可以吸引小朋友多認識中國歷史。像郭靖這樣一位近乎完美的大俠,他俠義心腸、勤奮不屈的性格已經很值得小朋友欣賞。 之前多年一直希望找到機會和小朋友讀金庸小說,想不到現在我成了小朋友的金庸故事說書人。有時間的時候,討論人物的行為,事情的發展,從而分析人物性格和歷史事件,真是一樂也。 雖然我提到金庸漫畫,但我亦有和小朋友讀園丁文化/小樹苗出版的三國演義和西遊記漫畫,亦在慢慢和小朋友一起轉讀相關小說。 說實話,這些方法的成效,仍是一個問號,但現階段能夠做的就是繼續努力擴闊小朋友中文閱讀範圍、培養他們閱讀中文書的興趣。期望不久將來小朋友會開始讀金庸小說和其他中文歷史故事。




Friday, October 25, 2024

選校考慮-呈分試與DSE

有位教育界KOL在某群組對升小的家長講過:「家長諗左現在小學六年先,公開試太遠了,到時可能大家都考”高考”」。或許因為在小朋友升小升中之前幾年對教育相關的新聞比較敏感,令我感覺到近年來呈分試和DSE真的是每半年一小改每年一大變。


如果小朋友將來有機會可能會去外國升學的話,那麼在香港這個教育和公開試制度「日新月異」的社會,當小朋友入讀小學甚至幼稚園的時候,家長應該已經要嘗試了解一下升中和升大學的時候有可能要面對的。而且香港在本地學校和國際學校之間還有很多不同的選擇。

就算沒有打算小朋友到海外升學,呈分試的改動,令我更關心學校有沒有直屬或一條龍中學,需不需要考呈分試?聯繫中學以往多少聯繫小學的學生,相關中學有沒有外國公開試課程提供?

本來打算寫多少少,但在找舊新聞的時候發覺這個列表實在相當長,我都有點驚訝,那麼今次先列出一下相關新聞作一個紀錄。

「瞬息萬變」的呈分試和DSE:
其他香港教育有關的改動和花邊新聞:
並非一個新聞界/教育界人,所以如果日子或資料有出入也麻煩大家告知及包容。先別論這些改動是好是壞,這些改動都令我感到這個地方的教育/考試制度仍未完全成熟。可以說這些新聞驅使我因時制宜地去研究各種學制,重新審視對小朋友的教育的期望。而在重新排列各種選校考慮因素時,龍校、公開試這些因素的重要性亦有提高。

Tuesday, October 22, 2024

學校中文課程 - 傳統 VS 新派 Learning Chinese at school

自己從小已經是一個比較自動自覺溫書做功課讀書的人,一直認為讀書是自己作為一位學生的責任。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我一直認為教學是老師和學校的責任,家長要的是培養小朋友品德、思考觀察、社交等能力,擴闊孩子的眼界視野和各種經驗,提供適合學習的環境,例如多去圖書館、給小朋友大量閱讀機會,確保小朋友跟到學校要求便可。但原來現在的香港,兩文三語並重的城市,當家長過於專注孩子的英文的時候,中文能力可能會落後。所以語文,要跟到學校要求,家長一點也不能鬆懈。以下只根據兩位小朋友讀過的學校的經驗,所以其實不代表所有活動/傳統學校,但也大約做個參考吧。


本地幼稚園:

私/卷傳統名幼也讀過,也是happy schools。學校中文字卡全部都識,抄詞造句、日記功課全部做足。老師無任何負面評語或投訴。但如果小朋友沒有學習中文的動機,而家長不推動下的話,但這絕對不足以支援小朋友順利銜接小學

學校老師沒講而我覺得家長要知的就是:學校派的所有課本、閱讀計劃圖書等,小朋友全部都要盡力學讀,而且要讀出聲。或者是小朋友性格的分別,又或者有認字班的幫助,細仔每一本都會很努力嘗試自己讀出每一個字,and that makes a difference.

傳統小學基本中文課程:
小朋友讀的學校普教中,一年班用了大半年學拼音,而我沒有同一時間和小朋友鞏固中文認讀寫,到下學期中文評估已經不太跟得上。

到正式開始學語文的時候,傳統學校的教材有很多不同的列表,好詞佳句、描寫人物形容詞列表、同義詞反義詞表、成語表。也有很多練習作業補充題工作紙。另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學校好似沒有太多造句的功課,很快便跳了去看圖作句作文。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造句是一個很有用的方法去令小朋友懂得運用詞語

這些或許非常適合語文能力高而又不介意沉悶地背誦的學生,但對於語文能力差的學生,未能提升興趣,令到學習變得痛苦。只怪自己在小朋友一年班沒有出盡全力追中文,亦未有找到任何好的學中文方法。

其實當小朋友仍然在初小,學校和家長可以花更多時間心機去培養小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能力,而不是不停做卷做練習去考和背同義詞反義詞擬聲詞量詞。這會對小朋友將來的學習路有莫大的裨益。

新派活動教學中文課程:
有時同一件事,用兩個不同的語氣/方法講出來,是會影響接收方的心情,從而影響人能接受多少資訊。其實興趣對學語文實在是太重要了,傳統教學方法正正缺少了這一方面,直接假設小朋友會為成績而努力讀書。

學校校本課程可見老師嘗試將中文知識更生活化、更有趣地呈現給小朋友,希望提升小朋友的興趣。課堂上有更多互動的活動,讓小朋友思考、參與和分享。簡單至閱讀理解也是和課文有關的有趣文章。雖然詞語、佳句、成語都有列表,但都和課文圖書有關連,可見老師盡力提升小朋友的興趣。

而學校亦認為朗讀對學習與文非常重要,所以小學有很多朋友和父母朗讀文章的功課。日前老師也提到:「朗讀是形成中文「語感」的重要途徑,語感好了,寫作及表達自然也會隨之變好。」我是非常贊成的。

當然不排除因為我對小朋友學習中文的要求提高了,花更多時間幫小朋友去配合學校的中文要求,而令到「學校支援學習中文」這件事變得更容易水到渠成。

學校閱讀風氣:
以下評語包含了兩間學校的情況。

小朋友讀過的學校都非常積極推動孩子去培養閱讀的興趣,營造濃厚的閱讀氣氛。也有閱讀堂,會介紹圖書給小朋友,小朋友都非常喜歡;每天都有閱讀時間,也鼓勵小朋友帶圖書回校閱讀,小朋友都可按同學閱讀的圖書而自己去借同系列同作者的圖書閱讀,培養興趣。

學校的閱讀計劃中有大量適合小朋友程度的圖書給小朋友借閱,並且鼓勵小朋友每星期借,家長需要簽名核實。能夠推介並提供適合年紀的圖書,我覺得是非常之好的。閱讀風氣強的學校對小朋友閱讀一定有正面的影響。



~~~
根據暫時的經驗得出的結論就是不論是傳統名校、龍幼升小、新派直資、活動教學,尤其是英強中弱的小朋友,中文不要只靠學校,家長一定要和小朋友多閱讀。在小朋友未能夠完全掌握自行閱讀之前,提議家長要陪小朋友朗讀圖書朗讀,甚至到了高小。每天、每星期的朗讀一定會對小朋友的中文程度起積極的作用。

欺凌/Tro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