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會和媽媽把食物和熱飲分享給街上的露宿者,家中亦經常見到捐款收據,潛移默化我從小覺得慈善(Charity)、義工、社區服務是生活的一部份。自己也間中會做義工,恆常探訪獨居長者和去學校教小朋友英文、career coaching, food bank、籌備植樹活動…。孩子長大,都慢慢帶孩子去嘗試不同的義工和社區服務。先別說什麼做義工幫到人令自己感覺有幾好,覺得自己有幾有用,而且還是免費的!
有聽過大學生去做義工,對被迫成為免費勞工頗有微言,覺得自己被大學欺騙;我也試過被問:「你為什麽要帶孩子去做義工? 還不如去玩或去學課外活動!」我便從這(比較"市儈"的)角度去分享孩子做義工的直接好處:
賣旗的經驗,大家應該都有,可以讓小朋友有機會大膽與陌生人在安全情況下溝通。
參加清潔石灘活動,得到免費元洲仔導賞,以及了解到海中常見的垃圾種類、思考海中垃圾是從哪裏來等。
探訪獨居長者活動:負責活動的社工姑娘每一次探訪前也會有上課和分享時間,甚至教小朋友玩魔術表演給長者欣賞!而分享活動令我發現我家孩子極之主動,孩子亦得到機會在幾十人面前分享感受、表演魔術。
英文繪本閱讀活動,在正式活動前,小朋友要經過主辦單位的培訓,教導如何閱讀陪伴能夠更引人入勝,培訓活動中小朋友認識了新朋友。從觀察到很多活動參加者是東南亞中東裔學生,亦可以令孩子了解香港社會並接觸到不同層面的人。
深水埗派飯,小朋友可以見到社區這麼多有心人去幫助別人,參與飯盒準備的及派飯,小朋友不單在公園見到帳幕,更看見針筒,回家和他也有討論。
孩子跟學校到老人院與長者交流,同學們有大約一個月時間去準備表演節目,做活動的司儀與表演者,整個籌備的過程,孩子們真是獲益良多。
近期參加的一個戶外/保育有關的計劃,要成為準義工需要有三顧草廬的恆心,這個容後再分享。
參加義工或社區活動的間接益處:
孩子在學校作文有幾次也以義工活動作主題作文,可見活動帶給孩子在日常生活以外的難忘的體驗。
孩子報名考小學、中學、插班,大量義工活動不單可以放在portfolio,更讓孩子在面試時有更多話題可以和考官分享。
參加幾個不同的義工或社區活動,比常識剪報或時事題更能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所居住的地方。
如上面提到,在活動中我觀察到更多小朋友的長處和優點,例如雖然一開始要再台前表演或分享有些害怕,但她有一種不怕失敗,勇於嘗試的精神,令我非常敬佩。
有時聽到家長說家中年青人不願意嘗試新活活動或參加義工。從小開始讓孩子嘗試不同種類的活動,可以加深孩子認識自己的性格、長處和可以改善的地方,也認識到不同的工種和活動,對將來踏進社會/工作一定有幫助。
自己很久以前去探訪獨居長者,有一位長者分享她自己也經常去探訪其他獨居長者、行山、做義工,生活忙碌而充實。當時其實覺得有點震撼,很感激這位長者給年青人機會。到現在和孩子去探訪獨居長者,我也會多謝長者抽空和小朋友談天玩耍。社會不就應該是這樣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嗎?
或許因為大部份為小朋友找的義工活動,我都會花很多時間去了解和篩選,因此每次完成活動,我都覺得非常感恩,有這樣為孩子及青少年付出的導師和機構。
義工與社區服務對我而言就是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好習慣,是一種生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