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5, 2025

義工 ---- 一種生活的態度 Volunteerism as a way of life

小時候,會和媽媽把食物和熱飲分享給街上的露宿者,家中亦經常見到捐款收據,潛移默化我從小覺得慈善(Charity)、義工、社區服務是生活的一部份。自己也間中會做義工,恆常探訪獨居長者和去學校教小朋友英文、career coaching, food bank、籌備植樹活動…。孩子長大,都慢慢帶孩子去嘗試不同的義工和社區服務。先別說什麼義工幫到人令自己感覺有幾好,覺得自己有幾有用,而且還是免費的!

有聽過大學生去做義工,對被迫成為免費勞工頗有微言覺得自己被大學欺騙也試過被問:「你為什麽要帶孩子去做義工? 還不如去玩或去學課外活動!」我便從這(比較"市儈"的)角度去分享孩子做義工的直接好處:

  • 賣旗的經驗,大家應該都有,可以讓小朋友有機會大膽與陌生人在安全情況下溝通。

  • 參加清潔石灘活動,得到免費元洲仔導賞,以及了解到海中常見的垃圾種類、思考海中垃圾是從哪裏來等。

  • 探訪獨居長者活動:負責活動的社工姑娘每一次探訪前也會有上課和分享時間,甚至教小朋友玩魔術表演給長者欣賞!而分享活動令我發現我家孩子極之主動,孩子亦得到機會在幾十人面前分享感受、表演魔術。

  • 英文繪本閱讀活動,在正式活動前,小朋友要經過主辦單位的培訓,教導如何閱讀陪伴能夠更引人入勝,培訓活動中小朋友認識了新朋友。從觀察到很多活動參加者是東南亞中東裔學生,亦可以令孩子了解香港社會並接觸到不同層面的人。

  • 深水埗派飯,小朋友可以見到社區這麼多有心人去幫助別人,參與飯盒準備的及派飯,小朋友不單在公園見到帳幕,更看見針筒,回家和他也有討論。

  • 孩子跟學校到老人院與長者交流,同學們有大約一個月時間去準備表演節目,做活動的司儀與表演者,整個籌備的過程,孩子們真是獲益良多。

  • 近期參加的一個戶外/保育有關的計劃,要成為準義工需要有三顧草廬的恆心,這個容後再分享。


參加義工或社區活動的間接益處:

  • 孩子在學校作文有幾次也以義工活動作主題作文,可見活動帶給孩子在日常生活以外的難忘的體驗。

  • 孩子報名考小學、中學、插班,大量義工活動不單可以放在portfolio,更讓孩子在面試時有更多話題可以和考官分享。

  • 參加幾個不同的義工或社區活動,比常識剪報或時事題更能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所居住的地方。

  • 如上面提到,在活動中我觀察到更多小朋友的長處和優點,例如雖然一開始要再台前表演或分享有些害怕,但她有一種不怕失敗,勇於嘗試的精神,令我非常敬佩。

  • 有時聽到家長說家中年青人不願意嘗試新活活動或參加義工。從小開始讓孩子嘗試不同種類的活動,可以加深孩子認識自己的性格、長處和可以改善的地方,也認識到不同的工種和活動,對將來踏進社會/工作一定有幫助。

  • 自己很久以前去探訪獨居長者,有一位長者分享她自己也經常去探訪其他獨居長者、行山、做義工,生活忙碌而充實。當時其實覺得有點震撼,很感激這位長者給年青人機會。到現在和孩子去探訪獨居長者,我也會多謝長者抽空和小朋友談天玩耍。社會不就應該是這樣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嗎?

或許因為大部份為小朋友找的義工活動,我都會花很多時間去了解和篩選,因此每次完成活動,我都覺得非常感恩,有這樣為孩子及青少年付出的導師和機構。


義工與社區服務對我而言就是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好習慣一種生活的態度


Thursday, March 20, 2025

教養的二三事 - 同理心

 近來流行教小朋友要有同理心,但其實家長同樣需要用同理心和孩子溝通。小朋友年幼的時候,父母講什麼多數都會跟從,但這方法對成長中的孩子和青少年則未必可行,亦不是我想要的。現在面對家中一位快preteen和一位初小的孩子,我更加有意識地以同理心和小朋友溝通。

怪責和質問 <> 了解並同理心情和情形:

情形:升小一後,孩子自理能力仍然極低,經常忘記帶各物件回校或回家,功課總是到晚飯後仍未做完。不論前一晚提醒、寫紙寫手冊提醒,都沒有用。

同理:先用同理心告訴他我了解他升小學遇到的挑戰,由半日班升到全日班,每天餘暇時間少了但功課卻比以往多且深。欣賞他在各方面的成長。讚賞他努力嘗試和進步的地方,然後引導他一起嘗試想出改善方法。

孩子回應:如果被責罵一定會大叫大吵。但聽到我了解他的難處,他會靜下來,可以一同研究改善的方法。

結果尚未成功,仍在努力中,亦會有嚴厲訓話的時候,但小朋友表示明白我為什麼有時會這麼嚴厲。同時我都會盡量嘗試讓小朋友明白為什麼要改善他的自理能力。但我相信小朋友會學習到解難的方法。

Tuesday, January 14, 2025

相逢恨晚的老師

作為家長的,應該都會有試過找課外活動中心或老師給孩子。我的大原則是盡量不找跟學校或教育局課程的補習或活動,不找摘星或搶分為目標的老師,所以要遇到我認為合適的老師真的一點也不容易。小朋友跟過試過的老師真的多不勝數,而我和小朋友也很幸運,遇到很多很好,很熱心教育的老師。

小朋友學樂器,在網上找到一位在家附近而教學理念符合的老師,老師要小朋友打好基本功、不急於考級、熱衷幼兒教育、對小朋友非常有辦法而且有耐心和愛心。跟隨老師這麼多年,看見老師不斷進修,對音樂和教育仍然充滿熱誠,甚至已經成為其他音樂老師的老師,令我很慶幸我們能夠遇見她。而我只希望孩子會喜歡音樂,學會欣賞音樂,長大仍有音樂陪伴。孩子能夠認識到這位老師,有這位老師作為榜樣,真是福氣。

大自然教育工作者對大自然或保育都有不同的定位和取替,有些定位大自然為療癒的地方、有讓小朋友親親+遊玩+不要害怕大自然、有學術上科普上的學習。一直有和孩子去不同的戶外自然活動,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要付費跟這些老師去大自然。直至近年遇到一位對自然保育有獨特見解的老師,於老師而言大自然是要尊重的、是和我們平等的、是生命教育的一部份。認識老師的感覺就是遇到知己的感覺一樣,相逢恨晚。

一直想找培養並加強孩子思辨能力的老師,最好是中文老師,但英文也可以。可惜香港的中文老師基本上都是教育局課程主導,所以反而上過不錯的英文辯論課程,但想講的是經朋友認識到的這位以英國課程主導的老師,但她教的不只是語文、文法、作文、文學,老師更會教小朋友多角度思考、分析、表達、自學。小朋友能夠遇到一位一心一意為小朋友、為教育去進修,為擴闊小朋友視野花盡心機的老師,我覺得自己和小朋友都實在太幸福了。


現在一看,以上提到三位我極之欣賞的老師,都是對教育充滿熱誠,為教育不停自我增值和進修,為小朋友成長不停嘗試新方法。我亦經常跟孩子分享,我為什麼這麼欣賞這幾位老師,每次他們有新的構思、新的進修增值、新的點子,我都會跟小朋友分享。希望這幾位老師不單止教會孩子學術知識上的,更能成為孩子對生活和工作的熱誠的好榜樣。

Friday, November 29, 2024

欺凌/Trolls?

早前小朋友跟我講到他覺得自己在學校被人欺負的情況,了解之後明白情況不太嚴重,而和他傾談之下,他也明白自己都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不過當我在和小朋友傾談,聆聽他的想法的時候,我都心想自己小時候好像沒有被欺負的情況,最嚴重也只不過是被一兩個人冷對待。好像想不到什麼自身經驗和女兒分享,想不到這兩天就立刻在網上遇到這個情況,其實也只是一件小事。不過都想知道欺凌的正式定義是什麼,便上網看看。讀着讀着漸漸變了從第三方角度看自己的小經歷,反而覺得自己之前生氣有些可笑有些無聊,其實也沒有什麼好生氣的。

但希望這個經驗可以幫到我將來萬一小朋友有類似經歷的時候,我可以設身處地地引導他講出自己的想法,幫助他找到如何面對被欺負的方法...當然最好小朋友沒有這個需要。亦都要記住不要胡亂稱呼小朋友做欺凌者或受害者,這樣標籤小朋友會有負面影響。

以下是幾段關於網上欺凌的定義和提議,以此為記。

Poisoning the well (or attempting to poison the well) is a type of informal fallacy where adverse information about a target is preemptively presented to an audience, with the intention of discrediting or ridiculing something that the target person is about to say. (wiki, finmasters.com)

Internet trolls intentionally try to provoke or offend others in order to elicit a reaction. Trolls and cyberbullies do not always have the same goals: while some trolls engage in cyberbullying, others may be engaged in comparatively harmless mischief. A troll may be disruptive either for their own amusement or because they are genuinely a combative person. […...] (wiki - cyberbullying)
The methods and motivations of trolls can range from benign to sadistic. (wiki – trolls)

What to do if you are being trolled (Centre for Countering Digital Hate (CCDH)’s advice):
• Don’t respond
• Block the trolls’ accounts
• Don’t post online that you’re being targeted
• Take some time out from social media [……] (BBC)

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realise you have trolled someone?
“If you have done it without knowing it or done it 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 as an act of revenge or retaliation, then you should apologise in writing as soon as possible. A written apology can go a long way,” said Dr Griffiths. (BBC )

Why we shouldn’t label a child “bully” or ‘victim”: https://www.bullyfree.sg/bullying/labeling-a-child/

Thursday, November 28, 2024

變態媽媽

我的小朋友有個變態媽媽,以下是節錄自我和我sibling對話的:

R: I remember we would play teacher games when we studied. Studying for exam was so much fun.

R's Sibling: Only you’d think so

R: 😮

其實就是知道自己從小到大對讀書的心態比較不正常,所以一直以來我都要不停提醒自己,不可以將自己的標準放到小朋友身上。常常覺得教小朋友(讀書)很難拿捏,一方面怕自己要求太高,另一方面又怕自己放得太鬆。不可以幫她們讀書、不可以太高要求;要引導和鼓勵,幫助他們獨立自主學習。但有時又覺得自己是不是太寬鬆,尤其是面對一個喜歡低投入的小朋友(do the bare minimum)。雖然我相信小朋友的將來是他們自己掌管,但作為父母至少要讓他們打好穩固的基礎吧。近年作為父母的大概都面對同樣的疑難,好矛盾好掙扎。

Friday, November 15, 2024

選學校考慮 - 國際vs本地

孩子報名幼稚園和小學也有考慮國際vs本地學校,什麼時候開始讀國際學校等等。家人一直心繫國際學校,而我則對國際學校有保留。到後來更加發現原來除了國際學校和本地學校,還有很多不同的有國際海外公開試課程的私立獨立學校PS及私立學校,而很多本地學校也有30%至50%學生最後可以考外國公開試。

歸納一下我在考慮「本地 vs 國際 vs 私立獨立學校PIS vs 私立」的時候的其中一些因素:

語言因素:

  • 中文的重要性:非常重要
  • 繁體vs簡體中:偏向繁體中文
  • 普教中:沒有影響最終決定
  • 英文語境:自己可提供

考試/教學制度:

  • 高中考試制度DSE/IBDP/iAL/mix:希望有外國考試制度的選擇
  • 傳統 vs 新派 vs IB PYP/MYP vs 等等教學方式:對PYP MYP有保留
  • 公開試成績與校風:是考慮因素
升學
  • 海外還是本地升大學:偏向海外,但香港也可以考慮
  • 是否有後備方案/打算中學去外國:有
  • 學校的升學支援:重要
其他:
  • 學費及相關費用
  • 學校分級是根據學年還是calendar year cut off? 想選擇Calendar year編配班級的學校
  • 有沒有FP增加小學中學才轉國際線的機會、
  • 有些家長覺得國際學校校風不夠純樸/乖-考慮自己能否接受到:外國大的家人期望學校比較國際化/開放的,不想太本地

其中一個我對國際學校有猶豫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有PYP在讀家長朋友表示學校沒有課本,作為家長她不清楚學校教什麼、不能/不會/不用和小朋友溫習學校所教的。另外有可能因為疫情,初小已經有大量網上功課,家長很難跟及支援小朋友。朋友的小朋友中文水平接近外國人程度,小朋友亦沒有動力去追中文。也不見得小朋友因為讀了PYP而變得充滿好奇心和熱愛學習。(當然現在知道其實ESF其實和家長溝通都算緊密,家長亦有辦法可以知道課程進度。)

雖然偏向選擇國際模式,但由於本來不打算在香港長住,所以大女選學校只是隨意在家附近選擇了幾間有B1A/B1B中學的幼稚園報名,希望孩子能在香港先學些中文。報考幼稚園的時候,因為以上種種原因,兩位小朋友都分別收到但拒絕了國際學校的offer。不過亦因為以上的原因,大女在傳統學校至高小的時候便開始感覺到傳統本地學校的不足,而希望在高小或升中時轉往一間更加國際化的本地或PIS/國際學校。

到最後,選擇那種學校,什麼時候轉什麼學校,每個家庭的考慮和決定都不同。但不論在國際學校、私立獨立學校、還是本地學校,我認為家長在孩子的學習路上應該以讓小孩子可以盡快獨立處理學校學習上的事情為己任,雖然不應該干預太多,但一定要知道小朋友在學校學什麼、遇到什麼學習上的困難、是否需要支援。不要因為想/以為家長可以完全放手而讓孩子讀國際學校。


Wednesday, November 13, 2024

學校學生淨退學率attrition rate 疑團 - Myth Buster

早前見網上大家對有學校學生人數attrition rate(淨退學率)有興趣,說實話,單看一間學校沒有意思,所以我找了幾間學校數據比較一下,看看大家是有偏見和過分憂慮,還是是一個值得擔憂的現象。有些人話如果俾小朋友入XXX學校,未畢業就已經有一半同學走咗去外國升學,怕唔怕影響小朋友無心機讀書,我一路都覺得是過慮。說實話,根據學校的背景目標家庭,我不覺得SSC/ MPS/CKY的淨離校率就算高有什麼問題(但其實他們的比率並不高),純粹是不希望大家看着兩個數字,未分析便恐慌。分析在公海應該很難找回來,所以在這裏留底方便翻查分享。

SPCS正好證明了,超過一半同學走咗,留低的同學成績都可以不受影響,讀得好好。至於學生離開的原因,每個人的原因都不同,但每間學校的都大同小異。而我唯一諗到人數銳減的理由就是因為學校寧缺勿濫,不多收插班生(update:SPCS家長confirm之前一直係冇收插班生的,學校前兩三年開始收插班)。結論就是,學生淨退學率has probably been higher in recent years,希望家長們不要拿着單一間學校的數字未有分析比較,便去擔憂。

  • Compounded % // simple %
  • CAIS 23.8% // 13.4%
  • SPCS: 10.1% // 7.86%
  • SSC: 9.8% // 7.71%
  • YW: 7.2% // 6.02%
  • SPC: 7.9% // 6.51%
  • GH 5.34% // 4.67%
  • VSA 6.4% // 4.58%
  • CKY: 6.4% // 4.58%
  • DGS: 6.1% // 5.20%
  • SJC: 5.4% // 4.72%
  • SPCC: 5%
  • MSS: 4.7%-5.98%
  • DBS: 3.7% // 3.4%
  • HYS: 2.57% // 2.41%
  • ESF RC: 2.67% // 2.47% (2022: 退學率高達12%但全數收回有凸)

Details & Source - 數據年份大約都是2022 -2024左右,有錯請指證。:

  • CAIS: Y7 143 人,Y12 28
  • SPCS S1 246,S6 130
  • SSC S1 199, S6 107,6年走92人
  • YW S1 205,S6 131
  • SPC S1 210,S6 128
  • GH S1 246 / S6 177
  • VSA Y1 220人,2024 IBDP 99人考,12年走121人 
  • CKY Y1 180, Y12 81人,12年走99人
  • SJC S1 180,S6 129,6年走51人
  • DGS S1 205人,S6 141人考iAL DSE,6年走64人
  • SJC S1 180,S6 129
  • SPCC 全校1193為學生,全年60人走
  • MSS 前三年每年平均有4.7%-5.98%學生退學
  • DBS S1 245人,S6 195人,6年走50人
  • HY S1 180 / S6 154
  • ESF RC Y1 168, Y7 168,  2023 IBDP 139. [2022 # withdrawal 243 vs. total 2066 students with the most left in Y6. 2023 136 withdrawal with the most leaving in Y9]

Compound % formula: [1-(#S6/#S1)^(1/#yr)]

Simple % formula: 每年平均離校人數/ 小一或中一學生人數

GH - S1人數根據校網admission FAQ, S6 2023-24 school report page 7
HY - S6 2023-24 school report P.16 F6 students who took DSE ,S1 根據星島及HK01新聞的收生人數


p.s.: 然後有家長又提出問題是擔心學校會勸退,這個現象很多學校包括津直都時有聽聞,但這就要留待其他在讀家長解答。
p.p.s. CKY 2019年128 個IGCSE2021 年81個IBDP應該係咁引起當時討論

Wednesday, October 30, 2024

讀報章學中文 Newspaper

 自從今年經學校為孩子訂閱印刷版報章之後,每天我都盡量和小朋友(中至高小)閱讀一兩段新聞。通常會讓小朋友揀選,只會閱讀標題以及導言部份,之後根據小朋友的興趣再傾談新聞內容,如果有興趣便再閱讀。

在此之前由於學校沒有報紙訂閱,有時自己買報紙和小朋友閱讀,但因為不是天天買天天讀所以很難養成閱報的習慣;亦有嘗試用免費報紙,但免費報紙偏向用口語化的中文並不適合學中文,而且免費報章選擇印刷的內容範圍都比較狹窄,國際新聞少之又少,對中文詞彙以及了解時事等都極不足夠。

從學中文的角度,新聞很多法律性、政治性字詞都不會在小學書本出現。雖然如此,詞語特定用法如果不多讀報紙或聽新聞,其實真的很難學得到。幸好因為新聞用詞其實重複性比較強,所以每天讀新聞學中文的成效暫時似乎不錯。

為了增加小朋友對讀報的興趣,有時會輪流扮演新聞報道員的角色。但小朋友學習動機始終是最重要的,有時感覺現在仍是在一個拉牛上樹的階段,唉

好像上圖關於法律的新聞,會用「意圖妨礙司法公正」,又例如火警新聞很多時都會說「消防出動一條喉及一隊煙帽隊灌救,最終將火救熄,事件中無人受傷,消防正調查火警原因。」





Monday, October 28, 2024

用心做好小事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

之前見到社交媒體大家提到當家長努力為小朋友去考名校的時候,究竟小朋友的意願如何。那位家長問小朋友

你寧願入一間點樣嘅學校?

1.) 身邊啲同學小小叻,自己做最叻嗰D

2.) 身邊啲同學個個都好叻,自己小小叻

那位小朋友說「身邊啲同學個個都好叻,自己都努力做好叻。」


細仔是一個好勝心頗強的小朋友,而且也算鍥而不捨,於是我又問問他。他大致上說:我要做叻的小朋友,但係唔係(淨係)讀書,而係我對人都要都要好好的。

聽完他的答案我都覺得有少少唔好意思。人哋媽媽小朋友準備考小學選小學,問這個問題無可厚非,而她小朋友的答案簡直是家長所夢寐以求的。但我小朋友已經入了小學,我問就有少少膚淺了。不過我是非常欣賞我仔這個答案,為他感到驕傲。當年幼稚園畢業的時候做了關於聖德蘭修女Mother St Teresa的畢業劇,劇中提醒我們要「用心做好小事」(Don't look for big things.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 )。看畢那次的演出之後,我也常常以此提點孩子們。

無獨有偶,大女之前也被人問到一個類似的問題,而她的答案大約是:希望做一位喜歡學習,對學習充滿熱誠的學生。她亦希望選讀的學校不只要求/收學術高成績好的學生(亦因為她不是一位學術最高的學生😊)。我亦都為她的答案感到非常驕傲。

雖然學術方面仍在努力中,但在小學甚至初中階段,我的目標是要他們能夠學會學習並好好吸收老師所教的知識、打好基礎便可以了。小朋友能夠以喜歡學習、好好對待別人為目標,我希望這表示我養育孩子的方法是在向對的方向走。


Sunday, October 27, 2024

忘了初心的港大同學會小學/書院 HKUGA?

當年考小學的時候,港大同學會小學是其中一家熱門學校。在網上見到很多家長提議大家閱讀學校出版的介紹書去更了解學校。為更了解學校,我借了由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編輯小組 著的《明德格物共圓21世紀教育夢-- 一羣港大校友在辦學路上》細閱。當年讀完這本書之後非常真心考慮,希望小朋友可以入讀這間「不只取錄組別高的學生」、不是在社會和制度底下逼出來的精英制學校。

不過有幾點疑問,當時在forum留言但未能得到什麼正面回覆。由於都用了很多心機時間去閱讀並分析這本書及學校資訊教學,所以留在這裏給自己和大家做一個參考。以下是改編了的版本。另外也加上自己的其他考慮因素放在下面。

  1. 其實我不明白到時機成熟可以增加公開試選擇時,為什麼港同選IAL,而不是辦學初期希望搞的IB (《明》p.39))。而到最後如要考DSE,最終也是有背誦死記。我絕對不介意一間全本地學制的學校,但當學校的選擇和當初的理念背道而馳,然後諸多原因,那麼我作為非常欣賞學校當初辦學理念的家長,我不知道港同和其他新派直資有什麼分別,所以我會重新審視學校其實如何實行當初的理念?執行能力有幾強?目標有幾明確?學校辦學初期所提及的理念有幾多是真正能夠付諸實行的? 港同於2006創校前已經表示希望開到IB。優才於2018開辦IBDP,地利亞2019。港同是後知後覺/不夠地利亞爭/學校資源及能力問題/學生家庭資源問題;還是因了解(IB)而放棄,覺得DSE +純理科iAL比IBDP更符合學校模式和當時的學生?不知港同放棄創校計劃的IB的真正原因,但官方答案是: https://www.stheadline.com/parenting/3166342/直資選校-港大同學會擬推英國高考IAL課程-加強疫下身心靈輔導
  2. 我很欣賞港同的理念和願望:是希望學校不只關心成績及取錄組別高的學生、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明》p.17)。這些要做到一點也不容易。我以為港同是升值能力高的學校,但很多家長提到要外補,功課少但要求高,學校課程教得快考得深。中游的學生會不會跟唔上,溫書通宵達旦?而當學校有成績組別高的學生選擇時,還會選擇一個成績組別較低的學生而在去因材施教嗎?還能夠有教無類嗎?
  3. 學校一方面說不介意學生成績,甚至在網上訪問時都說其實成績不是最重要但着重學校最後的分數表現(《明》p.89, p.123)。學校雖然有很多課外活動,校隊卻只有精英才入到,(當然精英應該都想入校隊,而學校越來越多精英,非精英的同學大概只能做啦啦隊)那港同學校的不也是精英制學校嗎?

這本辦學團體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出版的「明德格物圓21世紀教育夢─ 一群港大校友在辦學路上」,建議有興趣入讀港同的家長不要讀,知道太多關於創校時的理念想化和過程,對我而言反差有些大。


除了以上疑問,其他比較個人的因素包括:小學校舍大小、環境和位置;中文小學;書院沒有IB課程選擇。另外,谷友亦提出學校公開試的成績,令人見到學校拔尖做得非常好,但有理由懷疑學校相對不太注重保底[DSE 5+率高(2024: 46.3%, 是B1A水平),而332A大約是B1B尾水平(2024:85.5%) ]。港同是好,但還有很多其他很好的B1學校。每位家長也有各自的考慮因素,心目中都有一個排名表。


也有人問我,一間學校難道有最高等級成績的學生也不收嗎?其實我不知道,但我心目中也有一些學校似乎可以做到,ESF小學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只要合乎基本要求便可以入讀;瑪利曼、赤柱聖士提反也更加非常重視小朋友及家庭與學校文化及理念是否一致。當然你也可以說這些只是B1B學校,根本沒有條件去選擇最高等級成績的學生。其實每位家長也有各自的考慮因素,心目中都有一個排名表。反正我不是非神級學校不入的家長,也沒有要力谷小朋友名列前茅,我比較喜歡一些在接近上游位置的學校;這些有能力把成績高的學生送上最好的大學或香港追捧的神科,但仍有空間給小朋友自由發展的學校。


如果家長是要有外國+本地課程選擇、新派教學模式、B1A/B成績的學校,港同仍然是一間很好的學校,有興趣這間學校的家長,不如多聽學校校長們講話和訪問知道學校現在的方向應該會更加稱心滿意:例如近來聽過書院副校長的一個FB live訪問,其實有講到(1)學校要經過三輪面試去選擇學生,因為學校不單止看學生成績,亦都希望選出一位能夠與人協作,溝通能力強的學生。(2)另外副校長多次重申,港同不是活動教學不是Happy School學生都要操卷,但是不過着重學生全面參與學習過程,相比起單向授課,這樣高參與度的學習方法其實是很吸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