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星期都見到社交媒體都是關於升小一面試的帖文,都不知當年是怎樣熬過來的。略略記錄一下吧。
由於大女龍幼直升,升小學完全沒有壓力,只考了一間直私亦沒offer。細仔的時候,讀券幼,學校沒有考小支援,毫無懸念便決定報面試班,至少知道遊戲玩法。大家都問小朋友升小應該補/學什麼,我也記錄一下有在外面學的項目/有放在portfolio的項目:
學術外補
- 面試班;
- 中文班,大女的經歷證明教中文不是我的強項,所以決定用外援;
- 普通話網課,2個月 : 發覺心儀學校有普通話面試之後,臨急抱佛腳上;
- 小提琴,一級及比賽奬;
- 話劇玩了四個月(有演出證書);
- 學畫畫,K1老師提議小朋友學(冇比賽冇獎);
- 田徑跑步(有比賽冇獎);
- 數學、英文自己教;
- 英文朗誦,自己教(有奬);
- 學校宗教團隊,在學校課堂時間上(有證書);
- 親子義工活動(定期探訪老人、reading buddies、步行籌款、賣旗等);
- 溜冰、踏單車、rollerblade自己教,照片也放到portfolio;
- 野外探索(照片);
- 玩桌遊(照片);
- 從小每天晚上有大量親子伴讀和傾偈的時間
看似學了很多東西,但原來都沒有什麼周詳計劃,沒有starter movers flyers GAPSK,沒有樂器三級+。主力外面學中文和音樂。考少於十間小學,所以亦不是offer king。但這樣都可以有不少二面/final round/offer,所以我認為很多學校想要的小朋友:首先學術要符合基本要求;其次小朋友能否合群、和校長老師傾偈的內容所表現出來的思考條理、溝通表達能力、言行舉止、符合年齡的自理能力、收放自如等;有些學校亦都想知道家長和學校的理念及教育模式是否一致。
我認為考小學不要花太多時間考學術證書,更重要是在幼稚園階段提供一個多元化的環境給小朋友認識世界、啟發思考,給小朋友不同的機會體驗生活、尋找興趣和長處。這不論對考小學以還是孩子成長都有正面影響。
***
後記補充資料:沒有學校名的確是減低了參考價值的,所以都講一講:
小朋友有去考的小學有 DBS, CKY, SSCPS, SPCC, HKUGAPS, KauYan, SPB, YW(男拔, 蔡繼有, 赤柱聖士提反, 聖保羅男女, 港同, 救恩, 聖保羅男, 英華)。大都有二面/Final 。有正取收也有後備收。
大小朋友讀一間B1幼小中半龍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